English

创新教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模式

1999-05-1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宋言荣 本报通讯员 刘宗举 我有话说

从知识经济的角度看,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创新意识明显薄弱。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大连理工大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建立起大学生学、研、产相结合的创新教育实践中心。在这里经受锻炼的6千余名大学生,大都在动手实践、创新能力、自我获取知识和管理才干等方面显现出明显优势,成为用人单位竞相聘用的对象。由我国高校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评价说,该探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这一成果已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早在1986年,大连理工大学的几位教师自发成立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改小组,开展小发明、小论文、小创造等大学生课余科技活动。后来学校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创新实践教研室”,教研室设一名专职教师,其余教员根据课程需要在各系聘请或由研究生担任。学校先后投资十余万元改造了一个近300平方米的地下室,利用废旧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加以维修,建立了该校第一个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综合性实验基地——新产品研制与开发中心,为学生从事科研、产品开发提供实践场地和条件。课题来源于学生自拟、参与对外招标以及社会横向课题。学生设计的商品化产品可在这里组织生产,如学生自行开发设计的大屏幕数字日历钟,多功能天线调频扩音系统,多媒体教室及语音室等。

他们还成立了电子科技中心和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心。电子科技中心以电子类学生为主,面向全校电子爱好者进行电子工艺安装科技活动。低年级学生从事电子维修,高年级学生从事家电维修和电子新产品开发等。在模拟工业生产的主要过程中,学生参与开发新产品,受到从市场调查、设计、试制、鉴定到小批量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工业过程的实践训练,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现代化建设与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创新中心的大学生已陆续承担了40多个高科技项目。

几年来创新中心科研产品收入达500万元。他们依靠学生的创收滚动发展,目前创新中心已拥有价值百万元的百余套仪器工具及大量的元器件,并设有计算机拆装实验室、电子工艺安装实验室及各种图书500多种。该中心有近百人获全国省、市科技发明奖。

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学、研、产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有效。1997年大工向全校推广创新教育实践中心这一模式,扩大创新教育学生的受益面,先后成立了数学系的“数学建模创新实践中心”和电子信息学院的“电子创新实践中心”。并在机械系、电磁系、化工学院及土建学院等建立多个创新教育基地,有效地扩大了参加创新教育的学生规模。这些分中心和基地依然采用学生自我管理,滚动发展。学、研、产这种新教学模式已在大工形成网络,全面铺开。

为了使学生有精力、有时间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1997年大连理工大学在各院(系)分中心又成立“创造性实践能力强化班”,规模32人(含4个年级)。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创造性实践能力强化班管理办法》,并将创新教育正式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学员招生条件是学有余力且对创新实践有特长和兴趣的优良学生。管理上采用4个年级混合编班原则,各年级学生一起研讨,取长补短,以老带新,克服同一年级学生齐步走的传统观念。该强化班的培养目标是以大量实践环节为主线,坚持学、研、产相结合。强化班执行两套教学计划,即主修专业教学计划(原专业)和辅修专业教学计划(创新能力强化专业)。在学时安排上,创新能力强化计划中的实践环节可替代主修计划中的实践环节,保证教学内容不重复,有效地完善了这种创新教育培养模式。

为了鼓励创新人才的培养,大连理工大学还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免试推荐研究生时,不单纯看学习分数,更注重能力的考核,对在重大科技竞赛中获大奖或在学校科技活动中贡献很大并有一定学习基础的学生优先推荐。近几年,大工创新教育实践中心免试推荐的10多名硕士研究生,都是因为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高人一筹。许多导师选择研究生的首选目标是创新中心的学生。创新中心有的学生三年级时就有导师提前“预订”。去年有11名本科生在创新实践中心举行论文答辩。由校内知名教授组成的答辩组给他们每一位的评定都是“优”。因为他们个个都“问不倒”。大连一家有名的电脑公司的经理说:创新中心开发部的学生有一个我要一个。包括韩国、香港的许多企业也都来挖人。有人作过统计,热门用人单位录用创新中心和非中心学生比例为3:1至5:1。一批基础理论知识牢固,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强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脱颖而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